常德车网 | 常德汽车网 | cdqcw.net    
汽车搜索
常德汽车网 用车报告 > 聪明车主需懂“自卫” 保养切记勿被揩油

聪明车主需懂“自卫” 保养切记勿被揩油

新闻来源:网络 编辑:常德汽车网 发布时间:2014-03-14 14:33:41 评论:

开车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但买车和养车的各种环节却暗藏着一大堆的麻烦和苦恼。以下这些事情祝愿大家都别遇到,但该如何应对、如何自卫作为消费者的权利,大家应该做到心中有数。

加价购新车

郝先生看上一款即将上市的豪华品牌新车,厂家公布的指导价很有吸引力,于是他打算即刻前往经销店订车,争取成为第一批新车车主。

到经销店后,销售人员也非常客气,带郝先生仔细了解新车,还安排了试驾。他们表示,如果现在就下订单的话,那么最快等3个月就应该可以拿到新车了。郝先生听了别提有多高兴了,招呼销售人员把订车单拿来,唰唰几笔就填好了订单交给销售人员。看了订单,销售人员原本兴高采烈的脸却一下子阴沉下来,问郝先生为什么没有选装配置?这车本身配置就不差,而且能够吸引到自己的很重要原因就在于它原本还算合理的价钱,随便加上两三种配置价格就得贵十几万元,郝先生觉得实在没有意义。这时候销售人员说实话了:“如果是以前,像这样的新车都是要加价卖的,后来我们觉得加价卖也不好,就建议着急拿车的客户加装一些配置。豪华车本来就讲究个性定制。您看这选装配置单那么丰富,就随便选几个好了,您能快点提车不说,我也好交待。如果不选装的话,怕是等到明年也拿不到车。”销售的话说得郝先生兴致全无,心想,强迫选装和加价有什么区别呢?

消费建议

虽然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上看,购车加价是完全不合理的。但加价卖车的情况延续了多年,有关部门似乎也默认了这种行为。尤其当加价被披上了选装配置的外衣之后,这种利用消费者着急提车而趁火打劫的行为也就更具有了隐蔽性。其实,应对经销商这一恶习的最佳办法,还是消费者不要盲目追捧经销商的臭脚。如果所有的消费者都不加价提车,经销商也就没了吊高卖的动力。

久修不见好

陈先生自从买了新车就一直沉浸在烦恼之中:他购买的这辆豪华越野车上牌没多久就频繁的出现制动系统报警和无法起动的故障。因为当地没有4S店,每次故障陈先生就要把车子开到100多公里外的省城4S店维修,由于维修耗时,常常要在省城过夜。不仅费钱费力,更是特别浪费时间!最要命的是,尽管已经修了几次,但新车制动系统报警的故障依旧隔三差五地出现。制动系统的问题非同小可,虽然并没有真正出现刹车失效的事情,但整天看着警告灯闪烁,陈先生的心里当然没法踏实。

一次维修的时候陈先生终于忍不住跟经销店说,车一直这么修下去不是个办法,请经销商跟厂家反映一下,争取尽快解决这个事情。销售店的经理忍不住对陈先生坦陈:其实这种故障在这款车里非常普遍,因为是设计方面的问题,所以厂家目前也没有应对方案,每次只好帮客户消除故障码糊弄一下,但问题会反复出现。陈先生追问那现在该怎么办?经销店经理表示没有办法,只能等待厂家研究解决措施。所以,陈先生每天就面对着制动系统故障灯,提心吊胆地开着车。

消费建议

从去年底起开始实施的《汽车三包法》其实已经解答了陈先生的苦恼:在三包有效期内,如果汽车修理时间累计超过35天,或者同一个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的修理累计超过5次,消费者可以换车。自销售者开具购车发票之日起60日内或者行驶里程3000公里之内(以先到者为准),家用汽车产品出现转向系统失效、制动系统失效、车身开裂或燃油泄漏,消费者选择更换家用汽车产品或退货的,销售者应当负责免费更换或退货。当然,如果消费者对厂家仍然抱有信任,也可以不坚持退车,但利用三包法规为自己争取更好的利益,比如修车期间的代用车等,至少不会像陈先生那么费心费力。

保养遭强卖

林小姐最近买了一辆进口小车,很快就到了要做第一次保养的时间。林小姐去经销店里了解了一下,被高昂的保养费用吓着了。虽然不是豪华品牌,但仗着进口车的身份,这家店开出来的保养价格跟豪华品牌已经不相上下了。林小姐纠结再三作出了折中的方案。她发现在4S店开出的保养清单当中,大头是发动机机油的价格,而这个价钱无疑是饱含水分的。林小姐在某大型电商的网站上发现,同款机油的市场价格甚至不到4S店报价的一半。所以,林小姐决定自己购买机油,其他的配件和施工还是交给4S店来做。这样一来至少保养价格勉强可以接受。

当林小姐带着在自购机油前往4S店保养车辆时,却被4S店拒绝了。4S店说外面假机油很多,他们无法判断真假。林小姐拿出正规的发票证明机油的来源可靠时,4S店的维修车间领导却说,如果坚持要用自带机油,厂家3年10万公里内的质量担保就没有了。

消费建议

虽然听起来确实有着强卖的嫌疑,但事实上没有任何现有的法规可以改变这种现状,毕竟非4S途径获得的机油,4S店可以找出很多借口来质疑其质量。但根据很多车主的反映,其实只要和4S店比较熟的话,自带机油进行保养也是可行的。另外,即使在保修期内使用了非4S店的机油,而车辆又出现了发动机以外的故障,千万别被经销商“脱保”的威胁吓着,该索赔就得索赔。

水货真便宜?

小刘虽然是一个普通的工薪层,但是最大的爱好却是玩车。只是他梦想的那些高性能车个个价格不菲,绝非他可以承担得了。就当他整天流连于汽车网站论坛的时候,他接触到水货车这个概念。根据水货车销售商的介绍,所谓的水货车也是正规渠道进口的合格车辆,但是因为没有通过厂家渠道进口,因此节省了很多中间环节的费用。如此一来,水货车的价格就非常具有优势了!而且因为是正规渠道进口,所有的资料也齐全,上牌什么的都没有问题。小刘就跟发现了金矿似的,专门坐飞机去外地提回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水货车。

开上新车的小刘别提多开心了,只可惜开心没几天,车就出故障了:严重抖动,打不着火。小刘分析估计是因为美规款式不适应国内的油品质量吧。他于是把车开到了国内的4S店要求检查维修,没想到却被经销店拒之门外。经销店表示,由于是非国内销售的水货车,所以经销店没有检查维修的义务。要检修也不是不可以,但需要一次性缴纳3万元“入网费”。原本自以为占了大便宜的小刘这下子可是叫苦不迭了。

消费建议

买水货车没保修,其实完全是意料之中,消费者买水货车省下来的钱,除了各种环节的利润,还有不能忽视的一个部分,那就是原厂质保的成本。但作为水货车销售商,也应当承担起一部分车辆质保的责任。据说目前已经有一些大规模的水货车销售商,会向消费者提供原厂的质保承诺,消费者在购买水货车时,应当在合同中体现出这一点。

保养被“揩油”

车辆的机油更换量不太可能是整数,对于一辆4缸车来说,机油消耗量从3点几升到5点几升都很常见。我们知道,汽车机油的包装通常分为1升装和4升装,如果需要用3点几升机油的,4S店会拿出一桶4升装的机油为你更换,如果用量更大,4S店则会再开几桶1升装的机油来补充。事实上,完全不知道自己车辆需要多少机油的车主并不在少数,4S店说多少就认可多少。这事情原本很难引起车主的注意,记者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家汽车用品店里,看到两个穿着4S店工装的小伙子正在试图将好几罐机油卖给店老板。事后,通过店老板得知,由于邻近某汽车市场,经常会有4S店的人拿着一些机油或者别的一些零配件来推销,毫无疑问,这些机油正是从车主身上揩下的“油”。每次换完机油做完保养,有几位车主会关心自己花高价在4S店购买的机油究竟用了多少剩多少呢?只是机油也许并不可怕,如果在维修车辆的过程中,明明没有坏掉的配件却以换新的名义落入了4S店或是维修工的口袋中,那车主可真成了冤大头了。

消费建议

4S店销售的配件已经够贵了,不能再让他们占便宜。每次保养完车辆,车主记得查看维修清单,讨回剩余的机油、替换下的零配件。

团购存陷阱

蔡先生关注一款新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就等着价格合适的时候出手。为此他时常跑4S店,还关注了不少网上信息,和网友们经常讨论团购的可能性。一天,论坛里还真的出现了一则某4S店发出的团购信息。信息内容大约就是,只要有超过5个车友组团来店购车,便可享受前所未有的低价。蔡先生第一时间拨通了4S店的电话,询问到的价钱确实让他喜出望外。他立马在论坛里召集了几个和他志同道合的网友前往4S店签订了购车合同,自认为捡了个大便宜。

但新车到手后,蔡先生却兴奋不起来,他发现交付的新车其实已经在停车场停了快两年,似乎还是露天停放的。最大的问题在于,这车子在一年前进行了一轮改款,后悬挂从非独立悬挂升级为独立悬挂了!所以,自己虽然价格便宜了一些,却买到了一辆货真价实的库存旧款车!但后悔还有什么用呢?合同也签了,而且合同里并没有标注所售车型的生产日期啊!

消费建议

买车通常只会在合同上注明车辆的款式和配置等,很少有人会关注到车辆的生产时间。实际上,由于汽车市场竞争激烈而且换代加速,催生了为数不少的库存旧款车,而这些车,经销商则会以很低的价格进行销售。他们肯定不会以清库存的口号来抛售车辆,所以抓住消费者比价的心理,举起“团购”、“老总签名闭门销售”等幌子推销出这些库存较长的滞销车。所以,消费者关注价格的同时,也应该多留心产品的细节。

停车谁保管?

朱先生的车子停在单位附近的停车场,晚上下班回家路上发现有一个车灯不亮了,下车检查发现不是那么简单。原来车子被撞过了,保险杠被撞了后又弹了回去,不细看几乎察觉不出来。打开引擎盖才发现,车灯的灯脚全断了,侧翼子板也有轻微变形,估计至少要花费两千元维修。毫无疑问,车子是停在停车场时候被人撞的,可是事后才发现,更别提肇事车了!朱先生赶忙打电话去保险公司报案,但保险公司话务员了解到朱先生的情况后表示,这种情况朱先生只有找肇事方索偿,保险公司是不会赔偿非己方责任导致的车辆损失的。

朱先生又回头去找停车场的负责人,意料之中的,负责人拒绝了朱先生的索赔。一来,第一现场已经没有了,二来,停车场也只是提供车位而不负责保管。朱先生实在是苦无证据,只好自掏腰包修了车。

消费建议

一般来说,每次出车前车主都应该绕车观察一周,以便发现停车中可能发生的刮蹭痕迹,免得车子开出停车场说不清楚。当事故责任人难以认定时,根据保险条款的规定,在事故中无责的车主确实难以获得己方保险的赔付。我们都知道,如果能找到肇事车辆的话,赔偿就有了希望,所以,如果能将车停放于停车场监控探头覆盖得到的区域,即使当时没有发现,事后也有翻查监控录像找到肇事车的机会,同时,专家建议车主们不妨安装一套时下流行的行车记录仪,在停车时继续启用行车记录仪,停车过程中发生的所有情况也就一目了然了。最后,停车场既然收了钱就必须承担保管的义务,即使找不到肇事车,车主也可以在能够证明事故发生地的前提下向停车场一方索赔。

试驾有风险

刚拿驾照不久的小陈,车瘾特别大,这段时间小陈一直忙于到各家4S店看车、试车。除了为购车做功课外,趁机试试手也成为小陈看车的另一目的。几乎在所有品牌4S店内,小陈对试驾的邀请都来之不拒。但一次试驾,经验并不丰富的小陈却发生了意外,车轮刮蹭到路基,导致轮毂刮花,经销商要求小陈赔偿400多元损失。小陈认为很冤枉,这个损失不应该由自己来担负。小陈的理由是,经销商既然提供试驾服务,就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将所有责任转嫁给消费者并不合理。而且试驾中,陪驾没能给予试驾者充分的提醒也存在部分责任,轮毂刮花也属于车辆的自然损耗,经销商不能按照商品车来折算损失。经销店的理由也相当充分,由于轮毂并非在车辆全险范围内,而经销商的试驾车辆在试驾期满后还需销售出去,更换原厂轮毂只是早晚的事,而这部分损失是客观存在的。况且试驾前,销售顾问让消费者认真阅读了试驾相关条款及注意事项,消费者是在知晓前提下,自愿签署《试驾协议书》后才进行试驾的,且经销商已经为消费者免除了工时费用,按照轮毂的成本价核算损失。小陈最后只好为自己的冒失付出了学费。

消费建议

试驾是很多车主买车前必修的功课,但在试驾环节中也需要注意几点:首先,消费者在签署试驾协议书时应该认真阅读相关责任,咨询试驾车是否上牌和购买车全险,对于未上牌的商品车切忌试驾。其次,由于车险不包括车前大灯、后视镜、车标、轮胎、玻璃、轮毂等部件,因此在试驾过程中格外注意,对于一些狭小、看不清或者没把握的道路,速度不要太快,也不要强行通行。再者,驾照在两年内的车主,尽量选择试乘,以试驾作为练手的方式成本太高。另外,试驾过程中不要一味追求试驾感受,由于经销商设定的试驾路线通常都是在2公里以内的路线,普通消费者很难感受到车辆的驾驶差异,而且消费者对车辆、对路线不熟悉,如果车速过快,在慌忙情况下更容易出现差错。

分享到:
汽车团购报名
团购车型(必填)
团购车型(必填)
您的姓名(必填)
手机号码(必填)
请正确填写11位手机号码
所在地区
备注

您有任何购车疑问都可以填写在这里(包括价格、保险、上牌等等问题)。

继续阅读

湘公网安备 430702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