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修业指导意见将启 维修信息公开难度大
2014年9月18日,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中国保监会等10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明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之前笔者谈垄断的最终目标变更游戏规则,包括变更汽车参与者之间的那种关系,根除垄断,有相关的媒体人士称之为“臆想”,此举离“臆想”的现实更近了一步。
知道大家都很懒,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阅读这个长达十几页的通知内容,这里给你简要重点复述,并作三点分析。
第一、基本原则值得称赞。
基本原则提到“公平竞争、自主消费、依法监管、协同发展和部门共治”,整个出发点不错,我认为两点最具有意义。
第一点是自主消费,提到了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这至少让我们看到更多市场有利于消费者本人的事情,不再作为市场的主体看汽车制造商、经销商和保险公司等去博弈,然后自己只能选择成为谁的冤大头而已。
第二点是协同发展,即“坚持与汽车上下游产业、汽车后市场相关行业协同发展、融合发展”,这个纵览上给予很多行业机会,包括零部件供应商、汽车制造商之间、以及售后服务等,这些能够给予汽车行业带来不同,但是难度非常大。
与原则相匹配的是目标,目标提到了“规模扩张性像质量效益型转变”、“提供更加诚信透明、经济优质、便捷周到、满意度高的汽车维修和汽车消费服务”。
这里指的一提的是,原则是一个方面,能否把握住原则持续走下去,就要看具体的政策了,我们继续往下面分析。
第二、破除维修配件渠道垄断。
通知中第十八条提到了破除维修配件渠道垄断,这是最应该重视的一个部分,提出了促进汽车维修配件供应渠道开放和多渠道流通,按照市场主体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原则,打破维修配件渠道垄断,鼓励原厂配件生产企业向汽车售后市场提供原厂配件和具有自主商标的独立售后配件。允许授权配件经销企业、授权维修企业向非授权维修企业或终端用户转售原厂配件,推动建立高品质维修配件社会化流通网络。
本条消息整体上体现了本次通知的意义,具体来讲,它可以对应目前三大热点问题:其一是被广为诟病的汽车行业零整比的问题,我们知道这个部分一直以来都是被媒体和消费者诟病,甚至成为多家汽车制造商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很多消费者产生一种买起用不起的概念,这个印象对于市场来讲,是一种赤裸裸的讽刺。
当下表面上是让零部件供应商可以直接将零部件出售给其它维修点,具体一点来讲,我们平时配一把上千元的钥匙,现在可能几十元就能从零部件供应商的销售那里配到,同样的事情可以出现在多个方面,这是最显著的变化。这个变化也让此前掌控此处利润的汽车制造商陷入被动,缩短了零部件产品的流通环节,让利给消费者。
其二是售后垄断的问题,我们此前谈到了本次通知的几个原则,消费者自主消费让人很不自信,我们条条框框的霸王条约,我们动辄就失去了三包的保护,如果授权和非授权都可以选择,并且不失去此中的利好的话,相比这个变化是比较大的,此前有一家汽车制造商的高管下海从事汽车维修,这都几年的光景了,逐步淡出了媒体的视线,想必这几年的日子并不好过,不过此次放开,对于他及他的公司来讲应该都是利好消息了,这种竞争同样给予消费者带来利好。
其三是汽车多渠道营销的基础,大家都擦拳磨掌地进行汽车电商的战略定位,如何持续走下去,如果当下汽车制造商和汽车经销商的玩法不变,其它的努力都只能成为附庸,很难能够找到突破口,如果售后服务完成了自己的独立,真正让消费者自主选择和消费了,这个时候汽车电商的机会才真正来了。正常来讲,如果媒体或者电商平台自己能够找到汽车制造商获得汽车销售的渠道和资格,与诸多的汽车维修点联合,这完全行得通,可以实现我们谈到的汽车送到家、售后也不担心的问题。
第三、维修技术信息公开难度不小。
值得注意的另外一点是第十七条,建立实施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制度,谈到了保障所有维修企业平等享有获取汽车生产企业汽车维修技术信息的权利,促进汽车维修市场公平竞争,提升汽车维修质量,确保在用汽车行车安全和尾气排放达标。
这个目标很宏大,如果能够这样实施的话,利好也很明显,对于我们谈到关于原厂配件等方面都是一个非常好的促进,但是如何实施呢?
之后又谈到“交通运输部将会同环保部、质检总局制定‘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实施办法’,定期组织对汽车生产企业型维修技术信息公开情况进行抽查,新车型上市三个月未能有效公开车型维修技术信息的,撤销该车型有关《公告》和CCC认证证书。”
这个内容也很具有威慑作用,大概意思你不告诉大家怎么维修,意味着撤销你的身份,这个内容有个模糊的地带,比如说一款车型技术含金量很高,它维修信息公开的时候是不是意味着技术的一种泄密?公开到什么程度为好?会不会让自己产品的竞争对手直接获得相应的信息?所以,这个可操作性很难得,除非这个信息仅仅包含了怎么更换原厂配件,这样的话,这一条内容的效果就打了很大的折扣。
当然,具体来讲我们还要等待通知中谈到的“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实施办法”,届时可能就一目了然了。
回到话题,本次通知能否破零部件渠道,这个命题才是刚刚开始,各方如何执行,以及配套的政策能否完善才是决定效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