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一个汽车狂人的世界梦想 造车圆梦
时势造英雄。时代是一个华丽的舞台,如果没有出色的演员,这舞台也就没那么的光彩,而如果没有这舞台,演员的发挥也就没那么痛快。过去十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我们现在耳熟能详、顶礼膜拜的企业强者,正是在过去这十年裂变和绽放。时代放纵着他们的野心、激情和天才,而他们也果断抓住了这个时代的厚望。这也正是我们推出此次策划报道《我和这个时代》的初衷。时代与企业、企业家息息相关、惺惺相惜,他们的合力,呈现出的就是一幅崛起中国的浩荡画卷。
李书福这十年,毋宁说是中国汽车工业这十年。2002年到2012年,中国汽车产量从110万辆逼近2000万辆,跨国车企“一把手”们竞相安排中国行程,无一例外地完成了中国市场的二次布局;十年间,“4S店”从一个晦涩的生僻字,变成了中国百姓最熟悉的英文单词,“私家车”也从奢侈品变成了寻常人家的代步工具。
继之,停车问题、拥堵问题自然而然成为中国的新大城市病;巨大的市场超过了所有业内人士的预期。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国人的生活半径从几公里扩展到了几十公里、几百公里,汽车悄悄改变了中国家庭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汽车工业的高歌猛进,无形中推动了中国公路网的建设,城市间经济圈逐渐成型。
2010年,两个半球上演了极具戏剧性的一幕:一边,中国汽车产销量跃升世界首位;一边,世界最大汽车制造商通用汽车轰然倒下,福特变卖家当谋求自救。李书福,从中国南方湿热的台州飞到寒冷的斯德哥尔摩,这个从台州走出的民营造车第一人,做出了一个令世界意想不到的决定。
熟悉李书福的人对他的印象曾经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被人冠以“狂人”的标签。当初仅靠120元白手起家,之后在冰箱行业赚到第一桶金,也曾奔赴海南地产热潮但却赔了几千万元的李书福,最终缔造了他的“汽车王国”。
造车圆梦
“没有中国入世,就没有吉利。”李书福一直认为吉利是中国加入WTO的最大受益者。
“轿车是什么?不就是四个轮子、一个方向盘、一个发动机、一个车壳,里面两个沙发吗?”正是凭着这股无畏的劲头,李书福开始了他的梦想。
凭借前期的积累和兄弟的支持,1995年,22岁的李书福拿着1亿元的资金开始了他的汽车梦想。
区区1亿元较之汽车产业绝对是杯水车薪。上世纪90年代,汽车行业还没有向民营企业开放,李书福为了造车,先办摩托车厂后又筹建“吉利豪情汽车工业园区”,最后合资成立吉利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一步一步向制造轿车的梦想靠近。
2001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全球经济增长明显减速,但是我国经济仍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取得了强劲的增长。奥运会、APEC、WTO等词汇,让中国的老百姓第一次深入地了解到这些词汇的含义,中国正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这一年,不断增长的中国经济吸引着外资大量涌入。不仅电脑制造商戴尔公司决定把其设在东南亚的生产厂搬到中国,摩托罗拉也关闭了在欧美的工厂,增加了在中国的投资。而第二年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更令中国老百姓对经济的腾飞充满期待。
随着外资企业的不断涌入,汽车制造业将有6年的保护期,在这期间,进口关税逐级下降,进口配额将彻底取消, 6年中,所有国有及跨国汽车公司必将完成重大的投资及重组战略,如果吉利连“准生证”都拿不到,就更谈不上参与竞争了。为了拿到轿车的准生证,李书福借助舆论呼吁开放民营企业造车,并频繁奔波于各行政部门之间提出“请允许民营企业大胆尝试,允许民营企业做轿车梦,请国家给我们一次失败的机会吧”!
“地下”造车6年后,李书福的漫长等待终于有了结果。中国加入WTO前夜,吉利豪情登上了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名录,成为中国首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也为占国民经济比重已达三成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开放创造了条件。
“没有中国入世,就没有吉利。”李书福一直认为吉利是中国加入WTO的最大受益者。“吉利全托了WTO的福。因为加入WTO了,国家才同意吉利生产汽车,吉利汽车才有可能走遍全世界,才可以在全球市场自由发挥,自由竞争。”
调整转型
当吉利转型开打技术战、服务战时,质疑声四起。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业界发现,李书福凭借超前意识,避免了“关门”危机。
创业初期,李书福用廉价轿车打开了国内市场,并提出了“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的理想。在价格3万-4万元的美日和吉利豪情走向市场受到百姓欢迎时,吉利也被扣上了“廉价低端”的帽子。李书福造的汽车,不仅价格低、排量小,甚至有人戏谑道:“开吉利车要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
2004年,新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出台,新政策首次提出品牌战略,鼓励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为汽车工业自主发展明确导向,并对创造更好的消费和使用环境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也许就是从那时起,李书福萌生了改造吉利的念头。
当时国内各地的汽车业已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年内下线上市的新车超过50辆,丰富了百姓购车的选择,而且消费者的购买热点也开始追求品质。
两年后,当小排量解禁,以奥拓、QQ为代表的小型车驶上长安街的时候,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对国内汽车行业的开放和扶持也开始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汽车企业产销目标水涨船高,给中国车市带来无限期待,以至于2007年国内各大集团都制定了年产100万辆的计划,中国车市也开始向年产销800万辆的目标发起冲击。
各厂家迫于市场压力竞相降价抛售,李书福也发现吉利已经不赚钱了,他下定了让吉利“掉头”的决心,方向也很明确:“首先就要抛弃以价格取胜、惯打价格战的竞争战略,转而打技术战、服务战、品牌战。”
2007年5月18日,吉利向外界发布了标志其拉开转型大幕的《宁波宣言》, 在一片质疑声中,吉利在宁波北仑区花20亿元建立了新的生产线,及时切换到了一个全新的产品研究、生产和销售阶段。
也许仅仅是巧合,第二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中国虽然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并在困难中保持了9%的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20%,但遍及全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倒闭潮也给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蒙上了阴影。“当时的吉利的确是奄奄一息,现在想起来也后怕。”李书福又一次凭借超前意识,用吉利的转型做赌注,避免了在经济危机中“关门”的危机。
海外抄底
中国走进汽车大规模进入家庭时代,国际金融危机却在进一步加深,通用、克莱斯勒相继进入破产程序,福特出售旗下企业套现自救。李书福凭着敏锐的商业嗅觉,发现了海外抄底的商机。
回想李书福步入汽车业的历程,从押上身家造摩托,到“无证驾驶”搞轿车,他用自己的执着实现了常人无法想象的事情。他的“疯狂言论”也让普通人感到吃惊甚至无法理解:“要像卖白菜一样卖汽车”、“让中国的汽车走向世界,而不是让全世界的汽车跑遍全中国”、“通用、福特迟早要关门”……但这些“疯狂言论”也恰恰反映出李书福身上最宝贵的品质:冒险与执着。这种冒险与执着的性格,在吉利的不断壮大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汽车、摩托车消费的政策,有效刺激了汽车消费市场,汽车产销呈高增长态势,中国走进汽车大规模进入家庭的时代,一年1800万辆的产销规模也让世界感到震惊。此时,吉利也成功借机止住了销量下滑的危机,产品向中高端提升。
当李书福忙于吉利的转型、庆幸自己逃过了经济危机风险时,远在美国的三大汽车集团却没有那么幸运。通用、克莱斯勒相继进入破产程序,福特更是出售旗下企业套现自救。李书福凭着敏锐的商业嗅觉,发现了海外抄底的商机。
2010年,李书福代表吉利汽车和福特正式签署协议,以15.5亿美元收购其旗下的豪华汽车公司沃尔沃时,当时很多人对其仍抱以怀疑的态度。其间,有不少人问李书福:“美国福特都搞不定沃尔沃,凭什么吉利能搞定?”李书福坚定地回答道:“因为吉利有中国强大的大背景;不是谁搞定谁,而是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这样世界才能更加美好。”
吉利成功并购沃尔沃,许多人总喜欢用“蛇吞象”来形容。李书福私下也坦言:“收购沃尔沃,确实需要冒极大风险,但是如果不收购,以吉利在中国汽车业界的品牌积累和市场份额,五到十年后恐怕就不会再有吉利。”但他同时认为,“蛇永远也吞不了象,吉利之所以能够成功参与国际并购,是因为它的背后有一条‘东方巨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给了吉利这样的历史机遇”。
如今,已没有人再讥讽李书福做“痴心妄想”。可以说,从特立独行颇受非议到积极谋变得到认可,李书福的屡次疯狂冒险最终也以体制外的民企争取在汽车行业获得了一席之地,并赢得了世界对于“中国制造”的尊敬,特别是昔日对吉利质疑的人的尊重。
[ 商报提问 ]
商报:回顾过去五年,国家发布的哪些政策让吉利受益,并在发展中有所收获?
李书福:2009年国家陆续出台了鼓励汽车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尤其是鼓励1.6L排量汽车减免10%购置税,对吉利大部分车型都是利好。这体现的是一种国家的自信,体现中国汽车工业和世界其他汽车工业的平等发展态度。2008年11月初,在金融危机对全球汽车行业影响愈演愈烈时,政府对于自主品牌的发展一直在金融方面有政策倾斜,也让自主品牌在发展中有了充足的资金来自主创新。
商报:2007年吉利提出了战略转型,现在进展如何?
李书福:按照我们战略转型的思想和策略,市场和产品的打法完全不一样了。实践证明,转型之后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和成果,吉利的核心思想也从“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转向“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现在的吉利已经不再造4万元以下的汽车。实施战略
李书福这十年,毋宁说是中国汽车工业这十年。2002年到2012年,中国汽车产量从110万辆逼近2000万辆,跨国车企“一把手”们竞相安排中国行程,无一例外地完成了中国市场的二次布局;十年间,“4S店”从一个晦涩的生僻字,变成了中国百姓最熟悉的英文单词,“私家车”也从奢侈品变成了寻常人家的代步工具。
继之,停车问题、拥堵问题自然而然成为中国的新大城市病;巨大的市场超过了所有业内人士的预期。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国人的生活半径从几公里扩展到了几十公里、几百公里,汽车悄悄改变了中国家庭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汽车工业的高歌猛进,无形中推动了中国公路网的建设,城市间经济圈逐渐成型。
2010年,两个半球上演了极具戏剧性的一幕:一边,中国汽车产销量跃升世界首位;一边,世界最大汽车制造商通用汽车轰然倒下,福特变卖家当谋求自救。李书福,从中国南方湿热的台州飞到寒冷的斯德哥尔摩,这个从台州走出的民营造车第一人,做出了一个令世界意想不到的决定。
熟悉李书福的人对他的印象曾经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被人冠以“狂人”的标签。当初仅靠120元白手起家,之后在冰箱行业赚到第一桶金,也曾奔赴海南地产热潮但却赔了几千万元的李书福,最终缔造了他的“汽车王国”。
造车圆梦
“没有中国入世,就没有吉利。”李书福一直认为吉利是中国加入WTO的最大受益者。
“轿车是什么?不就是四个轮子、一个方向盘、一个发动机、一个车壳,里面两个沙发吗?”正是凭着这股无畏的劲头,李书福开始了他的梦想。
凭借前期的积累和兄弟的支持,1995年,22岁的李书福拿着1亿元的资金开始了他的汽车梦想。
区区1亿元较之汽车产业绝对是杯水车薪。上世纪90年代,汽车行业还没有向民营企业开放,李书福为了造车,先办摩托车厂后又筹建“吉利豪情汽车工业园区”,最后合资成立吉利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一步一步向制造轿车的梦想靠近。
2001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全球经济增长明显减速,但是我国经济仍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取得了强劲的增长。奥运会、APEC、WTO等词汇,让中国的老百姓第一次深入地了解到这些词汇的含义,中国正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这一年,不断增长的中国经济吸引着外资大量涌入。不仅电脑制造商戴尔公司决定把其设在东南亚的生产厂搬到中国,摩托罗拉也关闭了在欧美的工厂,增加了在中国的投资。而第二年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更令中国老百姓对经济的腾飞充满期待。
随着外资企业的不断涌入,汽车制造业将有6年的保护期,在这期间,进口关税逐级下降,进口配额将彻底取消, 6年中,所有国有及跨国汽车公司必将完成重大的投资及重组战略,如果吉利连“准生证”都拿不到,就更谈不上参与竞争了。为了拿到轿车的准生证,李书福借助舆论呼吁开放民营企业造车,并频繁奔波于各行政部门之间提出“请允许民营企业大胆尝试,允许民营企业做轿车梦,请国家给我们一次失败的机会吧”!
“地下”造车6年后,李书福的漫长等待终于有了结果。中国加入WTO前夜,吉利豪情登上了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名录,成为中国首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也为占国民经济比重已达三成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开放创造了条件。
“没有中国入世,就没有吉利。”李书福一直认为吉利是中国加入WTO的最大受益者。“吉利全托了WTO的福。因为加入WTO了,国家才同意吉利生产汽车,吉利汽车才有可能走遍全世界,才可以在全球市场自由发挥,自由竞争。”
调整转型
当吉利转型开打技术战、服务战时,质疑声四起。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业界发现,李书福凭借超前意识,避免了“关门”危机。
创业初期,李书福用廉价轿车打开了国内市场,并提出了“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的理想。在价格3万-4万元的美日和吉利豪情走向市场受到百姓欢迎时,吉利也被扣上了“廉价低端”的帽子。李书福造的汽车,不仅价格低、排量小,甚至有人戏谑道:“开吉利车要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
2004年,新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出台,新政策首次提出品牌战略,鼓励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为汽车工业自主发展明确导向,并对创造更好的消费和使用环境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也许就是从那时起,李书福萌生了改造吉利的念头。
当时国内各地的汽车业已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年内下线上市的新车超过50辆,丰富了百姓购车的选择,而且消费者的购买热点也开始追求品质。
两年后,当小排量解禁,以奥拓、QQ为代表的小型车驶上长安街的时候,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对国内汽车行业的开放和扶持也开始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汽车企业产销目标水涨船高,给中国车市带来无限期待,以至于2007年国内各大集团都制定了年产100万辆的计划,中国车市也开始向年产销800万辆的目标发起冲击。
各厂家迫于市场压力竞相降价抛售,李书福也发现吉利已经不赚钱了,他下定了让吉利“掉头”的决心,方向也很明确:“首先就要抛弃以价格取胜、惯打价格战的竞争战略,转而打技术战、服务战、品牌战。”
2007年5月18日,吉利向外界发布了标志其拉开转型大幕的《宁波宣言》, 在一片质疑声中,吉利在宁波北仑区花20亿元建立了新的生产线,及时切换到了一个全新的产品研究、生产和销售阶段。
也许仅仅是巧合,第二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中国虽然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并在困难中保持了9%的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20%,但遍及全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倒闭潮也给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蒙上了阴影。“当时的吉利的确是奄奄一息,现在想起来也后怕。”李书福又一次凭借超前意识,用吉利的转型做赌注,避免了在经济危机中“关门”的危机。
海外抄底
中国走进汽车大规模进入家庭时代,国际金融危机却在进一步加深,通用、克莱斯勒相继进入破产程序,福特出售旗下企业套现自救。李书福凭着敏锐的商业嗅觉,发现了海外抄底的商机。
回想李书福步入汽车业的历程,从押上身家造摩托,到“无证驾驶”搞轿车,他用自己的执着实现了常人无法想象的事情。他的“疯狂言论”也让普通人感到吃惊甚至无法理解:“要像卖白菜一样卖汽车”、“让中国的汽车走向世界,而不是让全世界的汽车跑遍全中国”、“通用、福特迟早要关门”……但这些“疯狂言论”也恰恰反映出李书福身上最宝贵的品质:冒险与执着。这种冒险与执着的性格,在吉利的不断壮大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汽车、摩托车消费的政策,有效刺激了汽车消费市场,汽车产销呈高增长态势,中国走进汽车大规模进入家庭的时代,一年1800万辆的产销规模也让世界感到震惊。此时,吉利也成功借机止住了销量下滑的危机,产品向中高端提升。
当李书福忙于吉利的转型、庆幸自己逃过了经济危机风险时,远在美国的三大汽车集团却没有那么幸运。通用、克莱斯勒相继进入破产程序,福特更是出售旗下企业套现自救。李书福凭着敏锐的商业嗅觉,发现了海外抄底的商机。
2010年,李书福代表吉利汽车和福特正式签署协议,以15.5亿美元收购其旗下的豪华汽车公司沃尔沃时,当时很多人对其仍抱以怀疑的态度。其间,有不少人问李书福:“美国福特都搞不定沃尔沃,凭什么吉利能搞定?”李书福坚定地回答道:“因为吉利有中国强大的大背景;不是谁搞定谁,而是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这样世界才能更加美好。”
吉利成功并购沃尔沃,许多人总喜欢用“蛇吞象”来形容。李书福私下也坦言:“收购沃尔沃,确实需要冒极大风险,但是如果不收购,以吉利在中国汽车业界的品牌积累和市场份额,五到十年后恐怕就不会再有吉利。”但他同时认为,“蛇永远也吞不了象,吉利之所以能够成功参与国际并购,是因为它的背后有一条‘东方巨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给了吉利这样的历史机遇”。
如今,已没有人再讥讽李书福做“痴心妄想”。可以说,从特立独行颇受非议到积极谋变得到认可,李书福的屡次疯狂冒险最终也以体制外的民企争取在汽车行业获得了一席之地,并赢得了世界对于“中国制造”的尊敬,特别是昔日对吉利质疑的人的尊重。
[ 商报提问 ]
商报:回顾过去五年,国家发布的哪些政策让吉利受益,并在发展中有所收获?
李书福:2009年国家陆续出台了鼓励汽车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尤其是鼓励1.6L排量汽车减免10%购置税,对吉利大部分车型都是利好。这体现的是一种国家的自信,体现中国汽车工业和世界其他汽车工业的平等发展态度。2008年11月初,在金融危机对全球汽车行业影响愈演愈烈时,政府对于自主品牌的发展一直在金融方面有政策倾斜,也让自主品牌在发展中有了充足的资金来自主创新。
商报:2007年吉利提出了战略转型,现在进展如何?
李书福:按照我们战略转型的思想和策略,市场和产品的打法完全不一样了。实践证明,转型之后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和成果,吉利的核心思想也从“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转向“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现在的吉利已经不再造4万元以下的汽车。实施战略
本文导航
汽车团购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