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之上与越野之路——云南皮卡故事
[ 行业] 随着国内整体车市增量不断放缓的当代,皮卡的销量却逆势上扬。在第一期的内容中,我们主要针对皮卡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第一期内容传送门)。本期内容,我们换个方式:编辑深入实地,亲自调查感受,透过真实的皮卡故事与鲜活的车主形象,来反应皮卡的作用与文化。在如今大多数人的脑海中,皮卡仍旧带给人们的是一个“低端的工具车”形象。有些车主将自己的爱车比作“爱人”、“伙伴”,那么皮卡车型又会被它们的车主视作什么呢?
根据调查,我们选择了皮卡销量前三位的三个省份,分别为:云南、四川和河北地区。本期内容我们就从云南地区的皮卡车主故事讲起;下期内容,我们还会前往四川及河北地区。
☆ 本期皮卡故事速读:
1.易武茶山地区,丁先生经历了牛马、拖拉机到当代皮卡的时代
2.“意见领袖”与“以茶易车”
3.普洱地区,茶庄主郭先生,皮卡陪他走过了10万公里
4.昆明城区,越野爱好者孙先生游遍大江南北
5.昆明市宜良县,姚先生苗圃种植有赖于皮卡
云南-普洱:茶闻名于天下,皮卡功不可没
● 茶马古道继续传承,皮卡推动生产力发展
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云南似乎受到了上天的特别偏爱,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拥有着我国最多的民族种类。云南的生态条件和自然气候提供了普洱、古树茶等名茶的生长环境,也正因为茶的闻名,曾隶属于思茅市的普洱直接取而代之的成为地级市。
“北有丝绸之路,南有茶马古道”,两者都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通道。但这条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的茶马古道并不只一条,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大道的主线中,还辅以众多的支线。在云南境内的大理州剑川县的沙溪古镇、普洱市的那柯里等地是保存较完好的茶马古道遗址。
那时,除了以茶叶、马匹与药材等进行交易外,马帮还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相对先进一些的摩托车开始取代马帮。而现如今,已是皮卡的年代。可以说,得天独厚的环境孕育了茶的历史文化,同时这里的地形因素也造就了皮卡的先天使用环境。而在我们对皮卡销量最多省份的调查中,绝大多数的国内皮卡车企都将云南列为了首位。
● 易武茶农:只有它能够在茶山上来去自如
作为普洱茶源头地区、云南古六大茶山之一的易武,种茶已有1400多年历史。茶叶产区下辖“七村八寨”,其中的麻黑村建在森林里,古茶树和森林混生,掩映在森林中的茶树拥有更好的生长环境。
而丁先生就是村寨中的一家茶农,在年年月月中经历着采茶、制茶的工作与生活。丁先生家的古树茶约有30亩左右,年产量在700公斤左右,一些高端茶叶平均一公斤的价格可以卖到2500-3000元。“茶叶为什么有的便宜,而有的昂贵,是因为生长环境和采茶时间的不同,”丁先生向我们讲述到。年份古老的茶树生长在森林中,并且在陡峭、岩石的艰难环境中,近一些的采茶距离可能与人们的居住地有四、五公里,远一些的会在十公里之上。另外,这里的采茶主要分为春茶和秋茶,当下也正值秋茶期,过了采茶时间段,茶叶的品质就达不到最佳状态了。因为道路崎岖坎坷,其它车辆无法上山,在时间、距离及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下,这些采茶人是非常需要皮卡的。并且在一些相对恶劣的环境下,四驱系统正好派上用场。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视频频道
采茶时,皮卡车的主要用途就是拉着这些采茶工人上山,为了提升效率,皮卡货厢里也会有人。当然,偶尔路上也会看到一些超载的现象,不过为了安全行驶,还是不要超载为好。由于古树茶比较高,每一棵独立,有的需要搭梯子上去采,因此采摘的量不大。正常情况下一个茶农,从上午采茶到下午四点也就是30公斤左右,能够采到50公斤就算很多了。而台地茶比较低,采摘速度会比较快一些。到了下午五点,大家会把采摘好的茶叶陆续装上皮卡车运回去,之后再来接上工人回去。
回到家中后,丁先生就开始了自己的制茶过程。采茶时需要更多的人手,而制茶则需要的是一门手艺,为了保证品质和口感,制茶环节都是丁先生和家人自己进行的。他把采回来的鲜叶进行萎凋,主要通过自然风干或者开风扇吹进行散热,从而蒸发部分水分,降低茶叶细胞的张力,增加芽叶的韧性。
之后再进行手工炒茶,炒茶的温度在180-200℃的高温,一锅茶大约需要翻炒40分钟,最多的炒茶量为5公斤。翻炒之后的步骤就是揉捻。揉捻的过程同样也需要手工进行,大约耗时在半个小时。当茶叶卷起来以后慢慢自然晒干,然后还要检查挑选,把稍微品相、成形等差一点的茶叶都挑拣出来。从采摘、萎凋、杀青、揉捻、干燥乃至后面的加工包装等,制茶的上述过程要五天左右才能完成成品。普洱茶分为生茶和熟茶,而对于熟茶的发酵对气温要求较高,有些情况当地没法发酵,需要把半成品从家里运输到外面做发酵,加工后才能出成品,再拉回家里,这之间的运输同样是需要皮卡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