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瞻2025年:又一场技术和舆论的行业械斗
工信部第390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一定是值得载入中国汽车工业史册的一次公告,它是少有还未公布网络上讨论度满满的一次名录,也是各家厂商在25年大战前的“先头部队武器”展览,在这一期名录中,少见的大批量全新产品和重磅产品如此集中公布,有些厂商直接拿出了几乎“全村的希望”来迎接最后一个月,虽说简单的390批次不能说明2025年的整体行情,但我们能总2024年里最后一期工信部名录里,看到一些来年的风向标。
燃油的陌路?
几乎每一期的推文里都少不了网友感叹,燃油已经成为了边缘。的确,在工信部的名录中,纯燃油的影子越来越少,插混、纯电动和插电式增程名称的产品占据绝对主流,在整个2024年中,改款或换新的燃油车发布会零零散散,一台全新的燃油车更是凤毛麟角。而全年占据各大媒体平台头版头条的几乎全是电动为主的新势力们。而在不久之前工信部发布的月度市场报告中显示,七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51%,也就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已经正式取代燃油车市场的位置,有人会说一个月而已不能代表什么,但随之而来的是连续的电动车占比超越纯燃油,燃油车被定义为市场逐渐萎缩。
在每个月1号各大车企发出的月度交付量中,理想、蔚来、小鹏、小米等厂商的销量节节攀升,而对应的是传统合资厂商的下滑以及燃油车市场的逐渐萎缩。尽管有相当一部分的海外品牌掌门人发出不会考虑发展电动,电动更不环保等言论,但在国内市场发展电动已然是大流行趋势,只是相较于国内更好的产业链和优先布局的优势,再加上未能及时转变的造车思维,使得目前的合资海外品牌所带来的电动车没有任何优势,甚至落后于市场的主流水平。
所以我们能看到诸如奥迪与上汽合作打造AUDI E、马自达出设计长安出技术的EZ-6、甚至汽车巨头Stellantis与新势力零跑达成合作在欧洲推出电动车,而在市场上,本田中国打造的“烨”品牌、大众宣布与小鹏合作在国内推出电动车型等事件,其实不难看出海外厂商希望在国内进行电动化布局。
在今年八月,奔驰宣布放弃2030年全电气化计划,重启内燃机的研发工作,随后诸多传统车企纷纷跟进表示继续砸钱开发内燃机。此消息一出,坚守内燃机的网友们一片沸腾,表示“欧美主流大厂都不看好电动,我们还在往死里钻电动干嘛?何必继续‘撞南墙’呢”相对而言,诚然,欧美大厂在内燃机有更多的技术底蕴和产业链优势,毕竟这是人家的优势项目,他们面向的全球市场,自然需要满足全球用户的需求,而在某些国家和地区的充电布局并没有国内完善,自然会考虑到市场适用的问题。国内市场拥有强大的产业链和补能,电动车自然是更好的选择。至于2025,我想会有更多的电动产品出现,内燃机在被流量抛弃的同时,依旧会有值得选择的燃油车出现,毕竟市场依旧有需求。
大大大依旧是主流?
翻开390批的乘用车板块,抛开那些我们已经了解或者只是换新的车型,我们能看到全新产品中,首次加长轴距的宝马X3,以及广州车展上亮相的传祺S7,还有长安一口气推出的深蓝S09和启源C798两款大尺寸SUV,几乎都是主打大空间和家用属性,外加腾势N9。自从理想打开了家用大尺寸SUV的大门后,早期在这个细分领域高歌猛进,后续在众多跟随者轮番围剿之下都能屹立不倒,也足以证明国内为了家人的用车环境的市场需求,390批的大尺寸SUV或许只是明年的开始,相信会有更多大尺寸的出现。
与此同时,插混和增程已然成为上述SUV们的主要动力选择。的确,对于一家人而言走得更远旅途更舒适是重中之重,同时不需要因为补能浪费时间也是目前消费者需要的,在重大节假日期间充电网络的紧张,而这些带油箱的绿牌车不需要为了续航而焦虑,无论如何,插电混动和增程已经被市场接受,且车企也在拓展这样的方向。
汽车行业进入新的流量时代
今年的北京车展和广州车展关注度最大的是谁?小米和雷军,以及后面追随的各家厂商的老板们。自打年初小米SU7上市之后,雷军和小米是网络绝对的流量,小米也掀开了老总代言的一波新浪潮,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幕后老板现身台前开始为品牌和产品代言。或许明年竞争更加激烈之下,流量成为一台车营销必不可少的一环,那么对于未来的新车上市和推广环节,是否会不同呢?我们拭目以待。
中国汽车工业的价值以及产品价格还会继续走高
上半年中国汽车的一哥可能尚且存在争议,但价格一哥一定是仰望U8,一款109.8万元的硬派越野刷新了中国量产车的价格记录(红旗或许是另一个高度)。令人感叹“以前是没钱买国产车,现在是没钱买国产车。”但如果抛开这样的例外,十年前我们还在置疑自主品牌能否突破二十万元的价格天花板,然而这几年内,国产品牌新势力甚至包括传统车企的新车价格已经悄然攀升至另一个高度,花二十多万、甚至四五十万购买一台中国车是一件非常习以为常的事情,相反曾经那些高高在上的合资开始逐渐走低,合资大幅度的优惠也成为常态。
而在前段时间的华为Mate品牌盛典上,传闻中华为与江淮合作的首款产品尊界 ( 参数 | 询价 | 图片 ) S800正式亮相,定位D级旗舰轿车,车长5米48,轴距3米37,预售价100-150万元,而尊界S800也将和仰望U7、红旗国雅一同踏入顶级旗舰轿车的殿堂。相比起与豪华品牌在国内市场平起平坐,我更期待的是它们包括那些进入更高价格的中国品牌一道,开拓海外市场,与海外传统豪强们厮杀,创出中国汽车的一片天。
你死我活的较量,淘汰赛还在继续
截止发稿前,百度和吉利合作开发的极越非常突然的宣布“解散”,基层的销售和主播等前脚奋力介绍推荐自家产品,后脚就被告知公司垮了。随之而来的是大批职工的社保停缴和欠薪,极越CEO被愤怒的员工堵在办公室门口讨要一个交代。从本质而言,极越软件有百度支持,吉利负责代工并采用浩瀚架构,产品本身的质量并不差,整车的设计称得上前瞻,所以极越的倒闭令人猝不及防莫名其妙,而在随后陆续地报道中,我们得知极越的暴毙,或许是“人祸”。
相比起极越的“人祸”,更多的车企可能面临的是“天灾”,高合、威马、自游家、爱驰、天际甚至远古时代的拜腾等品牌在“新能源时代”之下如同昙花一般转瞬即逝,而一些活着的品牌苦苦挣扎。有产品本身实力不济、有高层昏庸的策略、也有经济浪潮之下无法支撑下去的窘境,无论如何时代的淘汰仍旧继续,内卷依旧会继续下去,持续创新、打好基础、做好营销、加强工艺、保障售后,花好每一分钱是坚守下去不变的法则。
智能化会走向何方?
2024年国内的智能驾驶虽然和以往一样都采用激光雷达这样的暴力感知硬件和雷达以及视觉融合的方案时,开始有车企悄然开始采用纯视觉方案,在不久前上市的小鹏P7+上就搭载的小鹏AI鹰眼智驾方案取消激光雷达,采用单像素架构实现高阶智驾。与此同时华为、乐道等厂商也在逐渐尝试取消激光雷达,以纯视觉为主,这样极其考验算法,也能够利好大模型的训练。今年三季度萝卜快跑的无人驾驶出租车在众多城市落地,十月特斯拉无人驾驶出租车Cybercab以及无人驾驶大巴正式亮相,国内厂商也开始着手RoboTaxi的开发,这是否意味着自动驾驶或许能够在公共出行上推广运用呢?
而智能化的另一个方向便是自研芯片,随着国际地缘政治的瞬息万变,目前国内智驾芯片大多来自英伟达,关键技术防止被卡脖子是不可避免的话题,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华为突破封锁诞生的新麒麟、早就开始布局的地平线征程系列,以及今年流片成功的蔚来神玑NX9031和小鹏的图灵,期待国产智能电动车早日摆脱对进口芯片的依赖。
线控底盘(X-by-wire)作为自动驾驶技术的核心支撑技术,正逐步改变着汽车工业的技术框架和市场格局,而特斯拉CyberTruck已经将这项技术正式装车使用。国内方面,不久前,蔚来宣布ET9正式获得中国首个线控转向量产许可,蔚来几乎是一己之力完成了线控转向的研发-测试体系,这项新技术目前尚无相关国家标准,但全新的空白区域却蕴含着巨大的潜力。
取消机械连接,依靠电信号传递方向盘对车轮的控制,实现全解耦,阻力矩由电机模拟,转向系统的角传递特性和力传递特性可以自由设计,但这对电信号延迟和控制精准度有着巨大的考验。对于很多人而言物理机械才是最直接的控制方式,但电控却可以实现更多技术拓展。无论如何,线控转向是汽车底盘一体化集成控制、实现整车智能化的关键组成部分,是高阶智能汽车的必备底层基础之一,也是今后更高级别自动驾驶功能落地的核心执行部件。
回看中国汽车智能化转型的这几年,汽车行业的主基调出奇的一致:内卷技术储备、外卷营销价格、死拼毛利、控制成本。年年竞争已经让所有厂商压力山大,而市场的紧逼注定了明年的日子依旧不会好过,如同网络上的声音一样中国汽车已经进入淘汰赛阶段,但技术突破和行业领先的曙光或许就在眼前。你对中国汽车工业的2025有何期许呢?评论区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