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国胜:极简、极致,宏瑞要造国民微电车
为了让大家了解新起的造车势力,新浪汽车9月起正式启动《破立—— 2016造车新势力调查报告》项目。我们将基于企业自身展示、传统车企看法、零部件企业接触、投资人观点、消费者认知等等多角度呈现,给大家展示造车新势力的整体印象。此次新浪汽车对宏瑞汽车进行了全方位的走访,并对北京宏瑞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薛国胜进行了全面的采访。
宏瑞汽车成立于2010年,是一家专注于微型电动汽车研发生产的新兴造车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部在北京,目前在北京设有研发中心,在许昌设有核心零部件及整车生产基地。截至今年,宏瑞推出宏瑞kingcar、宏瑞A1及宏瑞H3三款车型,目前正处于量产车测试阶段,量产车预计11月份正式在市场销售。
宏瑞自2010年成立以来,经过长达6年的持续正向研发,已经拥有微电车整车及核心零部件正向研发、生产能力。形成关键零部件到整车一系列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取得包括发明在内的众多专利,是北京市专利试点单位。
微电车:下一代国民车
微电车是响应国家节能减排要求,用最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提高最大多数民众出行质量,按照未来车的方向,系统打造的一类新型个人交通工具。
上个世纪,美国借助福特T型车向全民普及汽车,使得美国成为车轮上的国家。北京宏瑞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薛国胜认为微电车具有成为国民车的潜质,“微电车,摩托车的费用、轿车的功能。未来十年内微电车将成为民众的主力个人交通工具,中国将进入微电车时代。”同时薛国胜预计微电车年需求量或将达到2000-3000万辆。
一米宽一千米深的研发
在很多人的眼中,微电车是“无技术含量”的产品,但事实并不是如此。微电车行业不同于传统汽车,现在很多电动汽车是利用汽油车的生产线进行生产,但微电车没有先例,必须重新开发。
据介绍,微电车虽然在外形上与普通汽车相似,但是整车的内部结构、核心零部件方面有着实质性的区别,包括车辆的使用状况,都有着本质的差异。这也是为什么宏瑞坚持正向研发的原因。
“我们以‘极简、极致’理念打造精品微电车,争取走在标准前面,市场不等人,如果等到国家标准出来,就跟不上市场脚步了。”薛国胜表示,虽然国家标准尚未出台,但是对于精品微电的需求,现在到了市场优胜劣汰的阶段,消费者宁愿多花一两万元去买一辆安全性更高、性能更好的微电车。低速电动车前几年的迅猛发展强有力地证明了微电车的社会需求和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新能源汽车是一个特别大的产业,而宏瑞把所有精力聚焦在微电车领域,薛国胜表示,宏瑞实施聚焦战略,只做一米宽,但是要做一千米深。宏瑞希望可以把微电车这一块做好,这已经是中国企业很了不起的事情。
极简、极致,打造智能微电车
据介绍,宏瑞汽车对其产品进行了三个阶段的规划,分别为电动化、集成化、智能化,目前宏瑞汽车已经完成电动化阶段,实现轻量化、低耗能、低成本量产微电车。
“下一步,宏瑞汽车将进行部件高度集成化、小型化、进一步轻量化,打造高效、低成本、操控简单的革命性交通工具”薛国胜表示,宏瑞汽车将技术难度最高的电机、变速箱、驱动箱集成为一个零部件,降低生产成本与售后服务的难度,同时提升产品一致性。据了解,目前宏瑞汽车已经完成该阶段的技术研发。
对于智能化阶段,薛国胜表示,宏瑞汽车产品未来将定义为智能化终端,车辆自动化加车联网,并实现自动驾驶功能,成为未来主要的个人交通工具——智能微电车。
农村包围城市
据统计,微型电动汽车规模企业已经超过100家,而2015年销量100万辆左右。但如此大的市场,微型电动车的销量却主要集中在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市场,并没有进入一二线城市市场。
对此薛国胜表示,虽然很多微型电动车的设计初衷是想解决城市交通,但城市充电是微型电动车推广的瓶颈。相对于大城市的高楼大厦,小城市和农村的自家小院更适合微型电动车充电。
薛国胜表示,可拆卸电池技术,将会加快微型电动车在城市的推广脚步。据了解,宏瑞汽车已经正在研发相关技术,并在2-3年后针对大城市推出相关车型。但在此之前还需先解决电池本身的安全问题。
“宏瑞汽车未来将针对不同的年龄层推出不同的产品,以满足城市与农村的双重需求,覆盖更广的年龄层。”薛国胜介绍到,目前宏瑞汽车已经有相关的车型储备。
传统与创新并存
作为电动汽车的生产商,宏瑞汽车认为目前电动汽车不是取代传统燃油汽车,而是对其形成有益的补充。微电车拥有经济性强,空间资源和能源资源消耗小的特点,更适合城市内部的短途代步。与传统燃油汽车实现功能方面的差异,在未来二十年内将互为补充。
而作为新兴造车企业的一员,宏瑞汽车对新兴造车企业的发展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薛国胜认为,目前大多数新兴造车企业是对传统汽车行业的一种补充,未来将会与传统汽车在个人交通工具的大家庭中共存。
新兴造车企业的成立时间较短,在很多方面无法与传统汽车厂商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相提并论,新兴造车企业应从传统车企的发展中学习产品研发理念、生产过程管理等宝贵的经验,以加快自身研发、生产的进程。未来新兴造车企业与传统车企将共同推动交通事业的发展,优化结构配置,减低社会能源消耗、空间资源消耗。